查看原文
其他

知行合一,重在事上磨练

“知行合一”是王阳明哲学的重要理念之一,意思是“只说一个知,已自有行在;只说一个行,已自有知在”。

王阳明提醒人们,知是行的目的,行是知的检验,知行一致才能有所成、有所为、有所知,若是将知与行分开,便不是真知与真行,凡事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够达到对事物及其规律的真正认知。

知行合一四个字虽简短,但历经数百年,早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行为准则之一。然而,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有知识的人,人前一身正气,人后却行着龌龊之事。

如何鉴别一个人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?

关键还是要在具体事上磨练。

应该做什么、不该做什么,很多人觉得道理都浅显易懂,也觉得自己能够做到,但真遇上急难险重之事,则往往慌乱不已、不知所措,在知与行之间出现了脱节。

王阳明曾经就人的修行讲过“打坐”的故事。

一日,有学生向他求教,“静坐用功,颇觉此心收敛。遇事又断了,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。事过又寻旧功,还觉有内外,打不作一片。”

王阳明回答道,“功夫一贯,何须更起念头?人须在事上磨练,做功夫乃有益。若只好静,遇事便乱,终无长进。”

王阳明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
他的一生就是知行合一的写照,成长中既有“初溺于任侠之习,再溺于骑射之习,三溺于辞章之习,四溺于神仙之习,五溺于佛氏之习”的五溺时期,又有后来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“龙场悟道”。

在不同的人生阶段,王阳明在不断探索和磨练中践行了知行合一,最终悟道“知行本体原是如此”。

只有始终坚持在事上磨练,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。

南宋末年的文天祥,在“知”上留下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千古名篇,在抗击侵略者的战斗中,又通过“行”的磨练,实现了知行合一。

对于清人龚自珍而言,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”,既是发愤图强的呐喊,也是亲身躬行的作为。

民族英雄邓世昌曾经说过,“人谁无死?但愿我们死得其所,死得值”,在黄海大战中,他指挥战舰冲向敌舰,等等。

这些人,虽处在不同历史时期,却都在各自领域、以不同方式践行着知与行的统一,也因此成为民族的脊梁,为后人所传颂。

坚持知行合一、知行互促,就必须坚持在事上磨练,通过一件件具体事情,来磨砺自己的心性和意志。

知与行不可割裂,行是知的结果,更是对真知与否的检验。只有通过了事上的层层考验与磨练,才能算是做出了合格的答卷。

如此,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丰盈,才能不断增强个人修养,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,在磨练之中实现人生价值。


作者:张钊


文章来源: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2021年2月1日

责任编辑:小林

版式:小林
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

欢迎投稿,转发分享
投稿邮箱:qianxianwang@126.com




推荐阅读




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


前线理论圈


前线客户端



东方红啦


中国大学生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